.

党的二十大与青少年发展第十八届中国青

北京中科白瘕风刘云涛 http://disease.39.net/bjzkbdfyy/170519/5387123.html

编者的话

日前,以“党的二十大与青少年发展”为主题的第十八届中国青少年发展论坛在北京举办。共青团中央书记处书记傅振邦在开幕式上致辞,开幕式由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党委书记、主任王学坤主持,来自全国各地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及青少年工作者,近人通过线上方式参会。论坛分主论坛和10个分论坛。中央党校教授辛鸣、中央团校常务副校长陆玉林、中国教科院副院长陈如平、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张良驯等4位专家就“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文化底蕴”“凝聚新时代团结奋斗的青春力量”“青少年发展与科教兴国战略”和“新时代十年青少年发展的巨大成就”发表主旨演讲。分论坛聚焦“青年思想道德建设”“青年教育与文化”“青年人口与婚育”“青年健康”“青年就业创业”“数字化转型与青年发展”“青年公益与社会参与”“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青年国际交往”“青年住房和社会保障”等10个重点研究领域,来自全国各地近百名专家学者围绕分论坛的10个专题展开深入研讨。

为帮助广大青年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本报特摘发论坛部分专家学者的精彩发言,以飨读者。

---------------

一、主论坛专家论述

(一)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文化底蕴

辛鸣(中共中央党校教授)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走出的一条迥异于西方模式的现代化新道路。这条道路有着深厚的中华历史文化底蕴,以其深深塑造中国人精神世界日用不觉的文明精髓,创造出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家国情怀的国家观养育共同富裕的现代化。

两极分化之所以被西方现代化认为是理所当然的现象和不可避免的代价,源于其现代化观背后的国家观。近代西方的国家观把国家看作是一种外在强加的力量,国家内的人是只有财产法律关系的自由的个体。美其名曰是没有依附关系,实质上是一堆散乱的土豆。这也就是为什么马克思把基于资本主义制度的国家称为“虚假共同体”的道理。中华历史文化中的国家观是家国情怀的国家观。家是小国,国是大家,国与家的逻辑是同构的。家国中有财产法律关系,但最基础的关系是“亲”和以亲情关系推演出来的向心力与凝聚力。在一个家庭中兄弟姐妹相互照应,在一个国家中“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必然会“先富带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和而不同的天下观养育和平发展的现代化。

昔日西方社会是通过船坚炮利血与火走向现代化的,凡是与西方现代化模式不同的实践皆被定为异端而打击遏制。而和平、和睦、和谐是中华民族一直追求和传承的理念,中华民族的血液中没有侵略他人、称王称霸的基因,和而不同是中华民族处理民族和国家间关系最基本的信条。中国式现代化不靠殖民掠夺,而是通过自己努力奋斗,与世界合作共赢,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不认同定于一尊的现代化模式,也不迷信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现代化标准,而是主张世界各国以“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的方式走自己的现代化道路。

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养育人与自然和谐的现代化。

西方现代化建立在人对自然征服的基础上,索取掠夺越多,现代化水平越高。这种把人与自然截然对立,对自然涸泽而渔掠夺性行为已经日暮途穷,发展的丧钟已然敲响。人类社会不能不发展,但又不能这样饮鸩止渴地发展,毕竟我们只有一个地球,人类是生活在自然之中而不是自然之外。中国式现代化坚持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把中华历史文化中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与现代工业文明有机结合,通过创造性转换和创新性发展为人类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走出了一条文明新路。

文明新形态并不是泛泛而谈,而是与现代西方文明相对应的,超越了现代西方文明的一种新文明;文明新形态并不是飞来峰,而是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后体现时代新特征的崭新文明。把握住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文化底蕴,可以让我们更好地认识到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意义与时代价值,更加自信自觉走好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二)凝聚新时代团结奋斗的青春力量

陆玉林(中央团校常务副校长,教授)

团结奋斗写进了党的二十大的大会主题,贯穿大会报告全篇。这是在党的七大明确提出“团结一致,争取胜利”为大会的方针之后,鲜明提出“团结奋斗”为主题内容的大会。团结带领广大青年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就要牢牢把握团结奋斗的时代要求。

教育引导青年牢牢把握团结奋斗的时代要求。党的代表大会的主题是大会的“纲”和“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要做到“五个牢牢把握”,其中之一就是团结奋斗的时代要求。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要从做到“两个维护”的政治高度,教育引导青年牢牢把握团结奋斗的时代要求。深刻认识团结奋斗是中国人民创造历史伟业的必由之路这一重大论断,精辟回答了谁来创造历史伟业、怎样创造历史伟业的重大问题,丰富和发展了唯物史观;深刻认识团结奋斗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最显著的精神标识。

新时代广大青年团结奋斗就是听党话、跟党走,和人民群众一起奋斗。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主心骨。在党的百年历程中,青年跟着党不懈奋斗,交出了优异的答卷,形成了永久奋斗的优良传统。在新时代新征程上,仍然要向青年讲清楚“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道理,有梦想、有机会、有奋斗,一切美好的东西都能够创造出来。

引领凝聚青年筑牢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要团结就要有共同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理想信念的灵魂,理想信念是党领导和团结人民的思想基础。当代青年在党的领导下团结奋斗,必须坚持不懈地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武装头脑。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共青团的根本任务,引领凝聚青年是基本职责。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共青团就要加强政治引领,让青年听从党的号召,坚定跟党走的信心和决心,筑牢青年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

组织动员青年担当团结奋斗的使命任务。“围绕明确奋斗目标形成的团结才是最牢固的团结,依靠紧密团结进行的奋斗才是最有力的奋斗。”党和人民正在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当代青年的团结奋斗,就是要切实担负起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任务。既要勇当先锋、勇挑重担,又在平凡的岗位上甘于奉献。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是共青团的工作主线,组织动员青年是基本职责。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共青团就要加强组织动员,把青年团结奋斗的青春热情、昂扬力量激发出来。

联系服务青年巩固团结奋斗的群众基础。团结奋斗,是在团结基础上的共同奋斗。社会现实中各种矛盾和不一致的存在,就需要不断进行团结的工作。巩固和扩大党执政的青年群众基础是共青团的政治责任,联系服务青年是基本职责。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共青团就要不断巩固和加强党同青年的团结,更加“有效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巩固和扩大党执政的群众基础。同时,巩固和拓展新时代青年爱国统一战线,在党的领导下形成同心共圆中国梦的强大合力,最大限度地凝聚起共同奋斗的青春力量。

(三)青少年发展与科教兴国战略

陈如平(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科教兴国战略,多次强调科教兴国战略与其他战略统筹同步推进,体现了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推进科教兴国实施的方式和特征。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这是我们党第一次将教育科技人才三者统筹谋划、一体安排,不仅建构了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的新格局,也揭示了三者之间的内在关系。青少年是民族的希望、国家的未来,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的描述,为青少年发展描绘了新愿景新目标,也对新时代党的青少年工作提出了新要求新任务。

一是毫不动摇地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力提高青少年科技文化素养。这是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前提和基础,也是我们青少年发展题中应有之义。这就要求:进一步提高教育的普及水平,在巩固九年义务教育普及成果的同时,还应向国民教育体系的两端延伸,在学前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以及终身教育等方面持续发力。大力发展素质教育,着力培养青少年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同时还应与时俱进,将法治素养、科学素养、生态文明素养、生命健康素养等纳入到国民教育体系框架中来。大力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提供重要的科技支撑。

二是聚焦科技创新驱动,加快培养科技创新人才,特别建立健全人才自主培养的机制。创新人才是评价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是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的重要基础与保障。这就要求:加快建设世界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更大规模更有体系地培养各级各类人才,明确青年创新人才的培养路径。着力培养高水平基础学科研究人才,科学确定人才培养规模,不断优化结构布局。加快培养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人才,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积极探索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发现和培养机制,贯通拔尖创新人才输送、培养通道,形成后备人才后继有人的良好态势。

三是引领动员支持青少年积极投身科教兴国战略实施,立足岗位,创新创优,创出成效。这就要求:围绕国家科技创新攻坚、就业创业、乡村振兴等战略,持续出台一批可执行、可落地的政策及实践项目,引导青年立足岗位、建功立业。同时,如何引领和培育具有坚定理想信念、高度责任担当、出色才华本领的青年,是全社会尤其是广大青少年工作者面临的重大课题、重要任务,需要营造良好生态和社会环境,实现青少年与国家的双向发展。这些是青少年发展的努力方向和希望所在。

(四)新时代十年青少年发展的巨大成就

张良驯(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

新时代十年,党和国家事业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作为青少年研究者,我们时刻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jbzs/47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