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6日,
央视科教频道《跟着书本去旅行》
“大同寻珍”特辑首播。
在第一集《北魏古都》中,
复旦大学著名历史地理专家葛剑雄教授
带领书本旅行团“穿越”千年,
开启了一场不寻常的大同之旅……
魏天兴二年,迁都于此。
太和十六年,破安昌诸殿,
造太极殿,东、西堂及朝堂,
夹建象魏、乾元、中阳、端门、
东西二掖门、云龙、神虎、中华诸门,皆饰以观阁。
——《水经注?水》节选郦道元
游读晋行时跟着书本去旅行
■
这里所描述的便是北魏时期的大同,当时称“平城”,北魏自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迁都于此90多年后,重修宫殿、朝堂以及宫墙各门。在历经沧桑变迁后,我们是否还能找到书中提到的宫殿楼阁?历史上的大同,又发生过哪些鲜为人知的故事?书本旅行团通过对大同城墙、北魏明堂遗址博物馆、大同市博物馆、华严寺四地的寻访,对曾为三代京都、两朝重镇的大同有了新的认识。
第一站:大同城墙
寻找旧时“网红打卡地”古平城的历史记忆
登临大同城墙,仿佛跨越时空,一边是古色古香的建筑,另一边是挺拔高耸的楼宇。多年前的大同被称为“平城”,北魏迁都于此后,积极进行首都建设,人口规模达百万。那时的大同称得上是当时热门的“网红打卡地”,汉族、鲜卑族、突厥族等民族及来自罗马帝国的商人、使者在“平城”进行商贸往来与文化交融,留下了诸多历史记忆,这也使得“平城”成为了一座政商繁荣的通都大邑,它不仅是军事古堡、边陲重镇,还是北魏连接中亚、西亚与东欧的中心。
■北魏平城
第二站:北魏明堂遗址博物馆
“上圆下方”的明堂与“天圆地方”的世界观
作为中国北方地区的首都,北魏平城曾修建明堂作为皇帝祭天的重要场所。今天,人们在明堂遗址上,修建了“北魏明堂遗址博物馆”。“上圆下方”的样貌代表了古人“天圆地方”的世界观。
■明堂
第三站:大同市博物馆
听“宝藏”博物馆里的珍宝讲千年历史故事
古老的大同历经沧桑后,很多历史遗迹已消亡,但值得庆幸的是,大同博物馆内还留存着许多北魏甚至更早时期的艺术珍藏。其中,在北魏展厅的胡人牵骆驼俑、司马金龙石雕棺床、北魏玻璃器三个文物,不仅展现着北魏时期手工艺术的繁荣,也透露出“平城”作为丝绸之路重镇的“国际大都市”形象。
“胡人牵驼俑”呈现的是一副外国面孔的胡人牵着骆驼出现在“平城”街头的场景,暗示了北魏时期“平城”作为丝绸之路重镇,不但交通发达,更有着极其重要的商贸地位。
■胡人牵驼俑
北魏时期出土的“司马金龙石雕棺床”距今已多年,看起来却仿若3D打印的复制品。花纹精雕细琢,床足雕刻的“力士”与“伎乐飞天”图案洋溢着浓浓的西域风情,彰显了北魏手工技艺的精湛,不愧为“雕刻在石头上的王朝”。
■游读晋行时
■司马金龙石棺雕床
“北魏玻璃器”如宝石一般。得益于北魏王朝发达的外交,“平城”的手工艺人在和国外匠人的交流中,学会了制作玻璃的技艺。
■北魏玻璃器皿
透过这些文物,北魏时期丝路交往的历史清晰再现,城内万象如画轴一般徐徐铺开……
第四站:华严寺
“东方维纳斯”正向你微笑
华严寺是我国现存辽金时期最大的佛殿,殿宇嵯峨、古朴大气。置身其中依稀可以感受到辽金时期西京大同的历史盛景。来到薄伽教藏殿,被称为“东方维纳斯”的“合掌露齿菩萨”朱唇微启,展现“顿悟”时的神态。相较于传统佛像的威严,多了一丝亲切之感。这与辽代的塑像注重写实,强调神态有很大关系。如此精美的雕塑,让同学们深刻感知到中国古人通过雕塑所传达的东方女性之美,这种美,即便历经千年岁月,也仍然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
■“东方维纳斯”
此次“北魏古都”之行,向我们揭开了大同前世——“平城”的历史面纱。历经千年洗礼,曾经的“平城”已演变为如今的“大同”,这座滋养了无数灿烂文明的城市,为那些留存至今的珍宝置办了“新家”。承载着华夏文明的一件件文物在这座“博物馆之城”中静静陈列,向人们讲述着历史的故事。
■游读晋行时
《大同寻珍》特辑节目
由山西省文化和旅游厅
联合央视科教频道《跟着书本去旅行》制作,
今晚18:54CCTV-10将播出第三集
内容《云冈石窟里的多元文明》,
敬请期待!
原标题:《游读晋行时
北魏古都,王朝遗迹——北魏“网红打卡地”大同前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