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雪峰放歌雪峰山区民族大融合大团结的历

北京看白癜风哪里治疗最好 https://yyk.39.net/hospital/89ac7_knowledges.html

引言

有一首歌,歌名《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歌词这样说唱:“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朵朵开在阳光下,党把雨露洒下来,万紫千红放光华,就象连根的树开出并蒂花,同为祖国增光辉,装点江山美如画……各族人民如一家,团结歌声传天下。”这是中华民族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真实写照,是民族大融合大团结的颂歌。

追溯历史,公元前年起,华夏族在黄河中下游的中原地区起源崛起。约公元前年,陕西中部有一个姬姓部落,首领是黄帝。其东面还有一个以炎帝为首的姜姓部落。他们都源于原始农耕氏族少典氏。两大部落以阪泉之战决战中原,之后结为联盟,并攻占周边各个部落。华夏族的前身由此产生。

从炎黄两帝开始,之后是颛顼、帝喾、尧、舜和夏商周三代。在周朝之前便有“华”或者“夏”的单称,从西周开始出现“华夏”连称。左丘明、司马迁认为:“五帝同根,三代同源。”生活在中原地区的众多氏族部落,以通婚、通商、战争、结盟各种方式,渗透与融合,形成华夏民族。所以统称为“炎黄子孙”、“华夏儿女”。河洛作为炎黄两帝的故里,也就是华夏族的发源地。

华夏族创造了中国的绝大部分历史。公元前年,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空前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在华夏大地出现了。其后,华夏族也曾称秦人、汉人、唐人。后来的“中华民族”称呼,涵盖了官方认定的中国境内的所有民族。

中华民族的历史,从一定意义上说,就是中国境内各民族大融合、大团结、大发展的历史。哪个时期或朝代民族问题处理得好,泱泱中华就繁荣昌盛。从千古一帝秦王赢政统一中国,到刘邦立汉朝,到“文景之治”,到“大唐盛世”,到宋代“建隆之治”,到元朝开疆拓土,到“大明王朝”郑和七下西洋,到清代的“康乾盛世”,莫不如此。这是历史的常识,更是历史的结论。

“中华民族”的概念,最初由梁启超提出。这一政治概念在清末、民国、新中国有着不同的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定义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获得认定的五十六个民族,统称为中华民族。

毛泽东是中华民族的伟大民族英雄。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带领全国各族人民,通过28年艰苦卓绝的斗争,建立了新中国。第一面五星红旗在北京天安门升起,标志着中华民族进入了历史的新纪元。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建立起了治党、治国、治军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民族等基本制度。就民族政策而言,主要是:(1)坚持民族平等团结;(2)民族区域自治;(3)发展民族地区经济文化事业;(4)培养少数民族干部;(5)发展少数民族科教文卫事业;(6)使用和发展少数民族语言文字;(7)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8)尊重和保护少数民族宗教信仰自由。这一系列民族政策的贯彻实施,中华民族更加大团结,民族地区更加繁荣进步,边疆地区更加安定和谐。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中华民族重新开始步入世界舞台的中央。

雪峰山,位于湖南省中西部,是湖南省最大的山,古称梅山。其地千里,群山连绵。南接邵阳,北到常德,西到怀化沅陵,东到益阳(甚至到长沙宁乡西部),主峰为洪江市境内的苏宝顶。民国时期,才以雪峰山之名取代梅山。笔者在这里不就雪峰山的来龙去脉展开详尽介绍。雪峰山不仅是中国地理教科书上的一座大山名山,更是中华民族的一座英雄山。湘江被湖南人称为母亲河,雪峰山就是湖南人的父亲山。杨度有诗云:“若让中国能灭亡,除非湖南人皆死。”谭伟平作新诗:《雪峰不败,中国不败》。雪峰山会战彪炳千秋,永载史册。雪峰山区域,是汉民族与土家族、瑶族、侗族、苗族等多民族群居、杂居的地方。在雪峰山区域内的各族中华儿女,留下了民族大融合大团结的历史佳话,更谱写了新时代各民族共同繁荣共同进步的新传奇新画卷。值得我们奋笔《雪峰山放歌》。

历史佳话之一,来自贵州伍开卫的“十八军服(户)”屯田溆浦南部合田垅(古时称鹤田垅),来自江西的“十八门军”迁徙龙潭,为“担不尽的龙潭”写下历史的注脚。

三国时代的一位枭雄曹操启用了著名的“屯田制”,以后历朝历代沿用之。据《溆浦县志》与《龙潭》和《文化龙潭》记载:明朝永乐二年,即公元年,从贵州黎坪县伍开卫和锦屏来了一支屯田的队伍到雪峰山下溆浦南部合田垅屯田。分别是:姜广、张大有、周名夫、黄祖照、黄明一、肖乔保、肖丙三、朱大通、朱胡保、赵贵、郭太原、徐伍、田氏、彭氏、程氏、胡氏、潘氏。孙氏是后来从《孙氏族谱》中找出来的。其实,合田垅不单是指合田村,从分水界到茅坪、七里湾、横坡、合田、高桥、木溪冲、合中(紫云)、白岩十余个村庄都叫合田垅。这条田垅,良田超三万亩,也是溆水的上游,是溆浦难得的一块良田沃土。应该就是“十八军服”所开垦。

在合田村的龙形山下,在龙潭小黄村的英雄山下,还有屯田英雄姜广与张大有的古墓。每逢清明时节,姜广与张大有的后裔从四面八方汇聚祭组,最远的来自四川德阳。年清明前,小黄沙张氏宗祠就有来自四川、贵州、湖南三省张大有的后裔。他们抬着猪羊,舞着蚕灯,呐着口号,民族大团结的场面十分热闹。合田姜姓,八省寻亲,寻得了姜广之父荣仲公派下的亲人上万人,一个祖宗下繁衍七百余年就有了汉、苗、侗三个民族。正宗炎帝的后裔也有了少数民族,不正是民族大融合的结果么?合田姜姓的接龙文化艺术节与广公糍粑文化艺术节,就是为弘扬祖德、传承家风而主办。合田村口的寒窗亭有一联:“屯田建功朝廷封地三千担;护林立德政府授牌两文明。”就是歌颂屯田总旗姜广的。合田垅的良田,后来成了当代神农袁隆平的三系杂交水稻制种基地,古今两神农,皆与合田缘。

也就在明朝永乐二年,也就是公元年,从江西来了“十八门军”迁徙溆浦龙潭,这“十八门军”只有姓,没记载名。分别是:赵、韩、钟、金、宋、徐、刘、洪、孙、穆、侯、粟、沈、廖、舒、冯、贺、潘。有说是这“十八门军”是“充军”发配至龙潭的。他们散居在龙潭三镇一乡(龙潭镇、黄茅园镇、葛竹坪镇、龙庄湾乡),开枝散叶,人口不断发展壮大。有人统计过,从江西与贵州来的两支队伍的后裔占龙潭15万总人口的一半以上。加之前期来到龙潭的吴姓、李姓,后期来到龙潭的唐姓、谌姓和向姓,构成龙潭的人口迁徙主图。瑶族应该是龙潭的土居民族,来得更早。通过上千年数百年的共同居住、共同联姻、共同开发,形成了龙潭人的共同方言、习俗、文化。雪峰山下的龙潭人不论来自何方,不论什么民族,共同为“担不尽的龙潭”写下光荣的历史。

历史佳话之二,雪峰各民族反压迫、反剥削,揭竿而起,各民族团结一致,共守家园,为一方山水养一方人写下历史诗篇。

《溆浦龙潭史记》载:明弘治二年,即年,建龙潭巡检司,设巡检,置弓兵36名。正德14年,即年,蝗灾。嘉靖二年,即年,大饥荒。嘉靖三十八年,即年,麻塘山(今属隆回县,与龙潭山水相连)瑶民沈亚当聚众起义,队伍迅速发展至数千人,有瑶、汉、苗各民众参加,主要是反杂税、反压迫,入龙潭杀死巡检刘纲、生员唐元宗,震惊朝廷。湖广总督石勇委任贵州总兵石邦宪率重兵前往镇压,驻今龙潭镇龙泉村营盘山,沈亚光及瑶汉民众余人在血江寨遇害。后人为效忠朝廷,在营盘山顶建石公祠。

清同治二年,即年4月下旬,龙潭哥老会首领唐洪山以“劫富济贫”为口号,连结邵阳、新化会党,率数千汉、瑶、苗民,于茅花坪(今属隆回县)起事。焚巡检署,攻隘口,声势浩大。7月3日(农历5月18日)在新化横阳山为清军所破,唐洪山及率部遇害。

明朝正德三年,新化大饥,民以草根树皮为食,李再万聚瑶民起义被俘杀。后推李再昊为首领,其子李延禄也继续与官府抗衡,先后率兵进行了长达70年的斗争。(“湖南雪峰山”提供史料)。

清同治二十年,即年2月,龙潭人谌百海起事。汉、瑶、苗民众响应,攻武冈州王家桥、洞口一带。知州请省宪后攻巢,追入龙潭,谌北海及同党谌正大、谌占元先后被捕诛。

雪峰山区象这样的事各地都有发生,各民族在共同的斗争中结成鲜血之谊,世代友好。

历史佳话之三,警予劝学讲学,开男女同校之先河,各族少年儿童同窗同学。贺姓设义馆教瑶民,骨肉同谊。鞭炮声声迎红军,多溆水儿女参加红军,雪峰山的崎岖小道成为红军长征路,雪峰山区播下求真理求解放的种子。

向警予,这位中共第一位女委员,这位土家族知识女性,创办溆浦女校,开雪峰大山男女同校、各族少年同窗之先河。两丫坪、中都、观音阁、向家冲、崇实书院等各地留下她劝学讲学的足迹与身影。向家冲向基初等5名土家族少年,就是听了向警予的课之后,参加红军,走上革命道路。

雪峰山旅游公司实控工陈黎明提供史料:贺晖之父(怀化地区教育局负责人)及其祖上就是金石桥贺姓,后搬迁至荆竹山与瑶胞混居在一起。溆浦县两丫坪文联主席王久日考证得知,并写专文说:花瑶民族与汉族同胞结表亲,黄金井贺姓与花瑶之间有一段情同骨肉的温馨时光。贺氏家族定居溆浦之后,“家声丕振,基业宏开”。不仅富有,还特别注重公益。贺姓所住的椒溪与金鸡垅都近瑶区,贺姓汉人与瑶胞不仅互通有无,和睦相处,还设义馆,教瑶民读书。“雍正三年(年),上设瑶额三名……数十年间,使瑶胞有了最早一批知识分子。”贺姓散居雪峰山腹地各个角落,如水江镇溪口、标东垅、两丫坪镇江溪垅、统溪河镇雁鹅界、小横垅乡等。这也就不难解释贺氏家风传承、人才辈出,如小横垅老红军、老将军贺方齐,水东标东垅贺高厅,两丫坪贺振南、贺方壮等。

年,红二六军团长征过溆浦。溆水儿女余人参加红军。两丫坪磨子山有红军无名墓群。雪峰之子向仲华成为新华通讯社社长,后任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贺龙的住地(溆浦县政府招待所处)有一栋“将军楼”。20世纪80年代溆浦县党史办编写了一本《红军长征在溆浦》,这是溆浦成为革命老区县的重要依据之一。

同年冬月,红六军团在肖克、王震率领下,经两丫坪方向至龙潭,龙潭贫民曾凡烈等放着鞭炮迎接红军。红军在燕子坳、枇杷坳、新民坳与蒋匪发生三次战斗。龙潭籍青壮年多人参加红军。如今还留下肖克与王震用过的两盏马灯,被龙潭人视为宝物珍藏。龙潭的56个村庄留下红军长征的足印,如今还有红军祠、红军桥、红军溪、红军井、红军屋场,留下军民渔水情的段段佳话。《两盏马灯》一书,就是记载红军长征过龙潭的故事,拟由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并由湖南省史志研究院审读,向中组部推荐为全国党员教育培训教材。红军从龙潭至隆回和洞口,在雪峰大山与各族雪峰儿女结下血肉同胞之情。长征精神在雪峰大山生根开花结果。

历史佳话之四,雪峰山会战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正面战场的“最后一战”、“收官之战”。雪峰山下各族儿女同仇敌忾、英勇杀敌,与正规军并肩作战,谱写了一曲英雄的赞歌。为雪峰山成为英雄山胜利山赋予了最充足的理由。

在长达14年全面抗战8年的中华民族抗日战争中,不可一世的日本帝国主义占领了大半个中国。正面战场一共有22次大会战,只有雪峰山会战(日方称为芷江作战)是日方承认的“完败”,雪峰山会战让中华民族扬眉吐气。

在雪峰山区域长达三百多公里的战线上,雪峰山各族儿女与中国正规军并肩战斗,与日寇展开了20余次殊死战役。发生在溆浦龙潭的鹰形山争夺战与青山界血战成为了“最后一战”胜利的主要标准。龙潭成了名符其实的“抗战决胜地”。坐落在龙潭弓形山的“抗日阵亡将士陵园”为年抗战胜利时抗战军民所建,蒋中正、何应钦等题词“彪炳千秋,光照日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命名为国家级抗战遗址设施。溆浦、洞口、辰溪三县的3处抗战遗址(含溆浦黄茅园湾潭医院)被国务院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龙潭辖区的英雄山(原为鹰形山)、小黄沙军民合作队(张氏宗祠)、青山界抗战遗址、王勋华和吴人芙故居等6处被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每一地每一处,都有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龙潭遍地是英雄,雪峰山遍地是英雄。

曾凡华、谭伟平等写了电视剧本《最后一战》,韩赛君最早写成《龙潭战役》,并与吴盛墉等接受凤凰台采访,谌许业写成了《英雄山》,易延凤与谌鸿琪等写成了《王耀武在龙潭》,陈黎明等委托拍摄电视剧《遍地英雄》,谌茅盾完成《雪峰落日》,谌鸿琪、罗建军等编写《故事龙潭》,韩顺兴、姜庆华、陈贵生等编写《抗战决胜地龙潭》,姜庆华、刘中涛完成《雪峰山会战的历史意义与时代价值》课题,都是对烽火岁月雪峰各族儿女抗击外敌的生动写照。

雪峰山会战时,仅龙潭辖区就涌现出由地下共产党人谌鸿章、王勋华所发动所影响的6支地方抗日武装,向承祖、吴人芙、谌志锦、姜定耀、吴中奇等8人被称为“龙潭抗日八雄”。

以瑶民首领兰春达组织的抗日嗅枪队,则是由洞口、溆浦、隆回三县交界之地的瑶民猎手为主体的抗日游击队,他们利用地形地物,打一枪换一个地方,让日寇血肉横飞、不知所措、鬼哭狼嚎。

雪峰山会战期间,龙潭人万众一心,同仇敌忾,没有一个汉奸,是多么的民族团结与民族气节。龙潭湾潭的王氏族人把抗日牺牲的英烈放在自己的祠堂里,与自己的先祖灵位排在一起,祭祀烧香,顶礼膜拜,甚至连英烈的名字也不知道,又是多少的具有中华民族是一家的家国情怀呀。

历史佳话之五,一支雪峰部队的崛起,为雪峰山区域的和平解放,为抗美援朝的胜利,立下不可磨灭的历史功勋,更是一首雪峰山各族儿女大团结紧跟中国共产党翻身求解决当家作主人的壮丽史诗。

雪峰部队(又叫湘西纵队)的高参、雪峰山区不可绕过的人物姜定耀(常德师范毕业,在山西抗日时出任游击队支队长,多次死里逃生,龙潭抗战八雄之一,四益商店店主,四益商店为雪峰部队的主要联系点与据点。解放后任溆浦县政协常委),写过一本《湘西纵队》,是对雪峰部队历史的全记录。中国著名作家、湖南省作协荣誉主席、雪峰文化研究会副会长邓宏顺(苗裔),对湘西纵队进行长期研究,写成长篇巨制《铁血湘西》。雪峰部队一个个人物与故事跃然纸上。

雪峰部队的主体成员构成是溆浦、辰溪、洞口、隆回、洪江五县市雪峰山腹地的汉族、土家族、苗族、侗族儿女。雪峰部队的实际头领是湘西纵队第二支队长向承祖。他本人就是个土家族,他在国军里当个旅长,解放前在溆浦当过县长,龙潭抗日战争时组建过一支抗日游击队,雪峰部队宣布起义投诚人民解放军就由他发起,在他的向氏宗祠起义,解放后出任湖南省政府参事。抗美援朝战争打响后,他主动送独子向麟章跨过鸭绿江,成为一名光荣献身的革命烈士。

雪峰部队的实际拥兵者是雪峰山下的龙潭人谌志锦。人数最多时达0多人枪。在共产党人谌鸿章的策动下,深明大义,从呼啸山林的“山大王”成为抗日英雄。雪峰部队起义后谌志锦成为人民解放军的一员(独立团团长)。

雪峰部队的实际策动者是湘西地下党负责人谌鸿章与陈策。谌鸿章由红军团政委、刘伯承部秘书、革命烈士、两丫坪人翟根甲介绍入党,年出任中共溆浦县工委书记。人民解放军进入雪峰山区域之后,谌鸿章与陈策得到通令嘉奖表彰,表彰其雪峰部队(湘西纵队)艰苦卓绝的工作,使雪峰山区域无大的战事和流血,使雪峰山区域大多数地方和平解放。

据专家考证,这支雪峰部队上抗美援朝前线的超过一千人,光荣牺牲的多达百余人。溆浦、辰溪、沅陵、洞口四县为多。

在雪峰山这块英雄的土地上,有睁眼看世界著成《海国国志》的魏源,有“天下第一知府严如煜”,有《辞海》主编舒新城和著名历史学家向达,有中共妇女领袖向警予(土家族),有新中国开国第一大将粟裕(侗族),有与彭德怀一起发动平江起义成为新中国第一任铁道部长的腾代远(苗族),有新中国第一任驻苏大使刘晓,有新华通讯社第一任社长向仲华(土家族),还有参加中共一大的周佛海(后来叛变),他们的每个人,都是一部史书,还有民族英雄林则徐在雪峰山考察民情,瑶民献上瑶茶和腊肉,留下一段历史佳话。

中国进入了新时代,雪峰山区域各民族共同进步共同发展,铸就了一段段当代传奇。笔者在这里介绍如下几个:

一、古镇龙潭传奇。中共溆浦县龙潭镇党委政府一班人,带领龙潭各族八万儿女,按照新发展理念,把时代作为出卷人,把人民作为阅卷人,把自己作为答卷人,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共商共享共建,撸起袖子加油干,乡村振兴争先锋,“三年胜过三十年”。干成了多年想干而没有干成的好事实事大事。龙潭人民有志气,终于旧貌换新颜,书写了“再让龙潭担不尽”的新传奇。怀化市委发通报表彰,新华社一篇通稿《穷镇富变》向全国播发,“抗战决胜地”名扬中华。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在龙潭镇横板桥创造世界高产纪录,写下“此地长出一吨谷”的当代神农现实神话。

二、穿岩山传奇。穿岩山是屈原吟《天问》和《山鬼》的地方,是贺龙率红军长征路过的地方,是汉瑶两民族杂居的地方,也是一位下放知青陈黎明魂牵梦萦的地方。这位新时代的雪峰山之子、最美扶贫人物陈黎明,从上市公司的董事长华丽转身,“大康带小康,共同奔小康”。在穿岩山这方土地上,建起了枫香瑶寨、千里古寨、情侣谷、雁鹅界、时珍园、雪峰人家、茶马古道、猪栏酒吧、玻璃栈道等十余个景点,使穿岩山景区成为国家4A级景区,成为国家级优秀森林公园,成为国际徒步行走组织的康养胜地,也使穿岩山的汉、瑶百姓成为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先进典型。以此带动溆浦县统溪河镇,成为后来居上的旅游休闲小镇。

三、北斗溪高铁新镇传奇。沪昆高铁在北斗溪设溆浦南站。北斗溪与九溪江乡合并为北斗溪镇。北斗溪是多民族杂居散居之地,山峦叠嶂,风景秀美。镇党委书记梁金华(瑶族)带领党委一班人,以高铁设站为机遇,实施文旅融合发展,成为湖南省文旅特色小镇,正在按照国家级4A景区规划着力打造。这位瑶族女干部成为了全省优秀乡镇党委书记,成为党的十九大代表,并当选溆浦县人民政府副县长。写下溆浦历史上瑶族女干部成长的新传奇。在北斗溪还有一位感动中国人物周秀芳老奶奶,千里支教助学来到雪峰大山,筹资过千万,建起十多所希望学校,为各民族少年儿童提供最好的学习条件。

四、山背花瑶梯田传奇。溆浦县葛竹坪镇山背村是国家级贫困村,也是中国雷击第一村,同时是世界级梯田景观第一村。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关怀下,在中央民族大学和各级各部门的支持下,彻底告别了雷击的历史。这里的瑶族同胞,有幸遇上了知音魏荣光,把梯田风光告之天下,有幸遇上了义士殷建军,为山背瑶民建起了希望小学,有幸遇上了支援少数民族的天使青觉、刀波、韩国鹏(中央民族大学副校长、副书记和党委办主任),使山背村道路等基础设施大为改观,更有幸遇上了福星陈黎明,帮山背建旅游客栈,建农民合作社,建扶贫车间,建高山云舍,实现脱贫致富和瑶乡巨变,成为国家级3A景区。山背全体瑶汉村民刻上一块石碑《永记党恩》。写道:“我们不谢天不谢地,只谢恩人共产党,只谢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

五、龙庄湾传奇。龙庄湾乡是溆浦南部最偏远的山区乡。与隆回山水相连。这里曾出现过抗击八国联军的一品建威将军张德朝,这里曾养育出与郭亮、柳直荀一起参加革命的烈士王勋华(故居为省级文保),这里也曾培育出黄埔抗日英雄吴人芙(故居为省级文保)。乡党委是中组部授牌的“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在新时代,他们不吃老本,再立新功。在全国劳模章诗成的示范下,建起了全国著名的翠玉猕猴桃基地,在王匡华、吴业盛、黄云等引领与影响下,建立了全国著名的金银花基地。在全省优秀人民公仆、溆浦县人大常委会原主任谭显聪的带领下,修复青山界抗战遗址设施。联合国科教文卫组织和平学主持人刘成教授与湖南和平文化研究会的专家学者们,登上龙庄湾,大为赞叹:龙庄湾就是绿水青山变为金山银山的好典型。

六、隆回旺溪传奇。隆回县是湖南重点贫困县,麻塘山是著名的瑶乡,旺溪瀑布是令人叹为观止的景点。由于多种原因,隆回北发展相对落后。隆回北网为民请命,为民发声。隆回县委书记王永红“三顾茅庐”,请动了湖南省雪峰山旅游公司陈黎明、石罡、周生明、夏喜衡等与湖南旅游首席策划专家张建永,雪峰山旅游公司投巨资在隆回旺溪一带建设大花瑶景区。年7月1日,旺溪瀑布景区正式对游人开放,游人如织,立即引起国内外专家学者高度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jbzs/17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