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百年大党的人才发展历程经验与展望金台

皮肤白癜风能治的好吗 http://m.39.net/pf/bdfyy/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关键在人才。回顾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光辉历程,展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党的百年建党史是一部汇聚人才、造就人才、壮大人才的发展史。一百年来,源源不断涌现出的各层各类人才为党的事业兴旺发达发挥了重要引领、支撑和保障作用。总结梳理百年来党的人才发展历程,透视把握蕴含其中的本质和规律,对人才工作更好服务“十四五”规划和年远景目标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

在服务党的伟大事业需求中确立了人才的战略地位和价值追求

随着党的事业发展壮大,人才数量质量不断提升、功能不断增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党能够从最初50多名党员发展成为今天拥有多万名党员、领导着14亿多人口大国、具有重大全球影响力的世界第一大执政党,一路披荆斩棘、闯关夺隘,带领人民创造举世瞩目的中国奇迹,一个成功做法就是从成立之日起就重视人才的培养和凝聚,把中国社会中的广大先进分子团结在党的旗帜下。如今,我国已从建国初期文盲率高达80%、科技人员不到5万人的国家,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高等教育体系和规模最大的人才培养体系,研发人员总量超过万人,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0%,全球创新指数综合排名上升至14位,发明专利授权量连续多年位居世界首位,为中华民族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提供了坚实人才支撑。

随着党的指导思想和基本理论的与时俱进,人才工作理念不断丰富和发展。党的科学理论是党和国家一切工作和活动的行动指南。人才工作的每一步创新,都离不开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我们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中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国情和人才实践结合起来,相继提出了“又红又专,德才兼备”“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党管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等重要理念,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奠定了人才发展的理论基石。这些重要思想理念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深刻回答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等根本问题,有力指导党的人才事业走出了一条符合国情、具有中国特色、凸显发展优势的人才队伍建设之路。

随着党的领导体制机制建立健全,人才工作格局不断优化完善。党章作为全党必须遵循的总规矩,规定了党的重要制度和体制机制。在党章的制定和完善历程中,革命战争年代,把“凡承认本党党纲和政策,并愿成为忠实的党员者,经党员一人介绍,不分性别,不分国籍,都可以接收为党员,成为我们的同志”写入一大党纲;新中国成立初期,把“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爱国人民同党和党的领导机关密切联系起来”明确为党的基层组织的一般任务;改革开放后,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等纳入了党的总纲。贯穿党的百年制度建设史,一个共同的鲜明特点,就是把引领吸纳各方面人才的工作纳入党的政治、思想和组织领导的重要内容并从制度上予以确认和安排。十八大以来,党把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形成的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人才工作新格局,“培养造就更多更优秀人才的显著优势”成为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十三个显著优势之一。

随着党全面开放新格局的形成,人才对外合作交流的层次水平不断提高。以“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开辟了通向真理的道路”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共产党,与生俱来秉持着开放的胸襟。延安时期制定了“来则欢迎,去则欢送,再来再欢迎”的“来去自由”人才方针。改革开放后作出了“千方百计加快步伐,路子要越走越宽”选派留学人员安排。新时代实施了“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广大知识分子带着追寻民族复兴的梦想,出国留学,回国服务,共襄伟业。国家历史上先后出现了两次留学热和两次归国热,出国留学人员、留学回国人员和来华留学人员从建国初期的10多人、多人和多人,分别增加到.06万人、.14万人和.56万人。百年来,我们党正是通过发挥人的对外开放在推进国家对外开放中的基础性作用,促使人们在眼界、思想、知识、技术上走向开放,学习应用先进的世界知识技术,进而不断把整个对外开放提高到了新的水平。

在探索和遵循人才成长特点规律中深刻把握人才的政治性、时代性、实践性和社会性

立时代之潮头、应时代之变化,我们党在百年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中,以全新的视野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蕴含其中的人才成长规律是赢得工作主动权、提高工作科学化水平的重要遵循。

深刻把握了人才的政治性。正确认识知识分子在革命和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关系党的人才政策的根本性问题。我们党很早就认识到,“没有知识分子的参加,中国革命的胜利是不可能成功的”。年,党的四大首次把知识分子同工人、农民平列为革命的三大基本力量,视为“可造就之革命战士”,从而引导大批知识分子加入党的组织并走上了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在新中国成立前夕,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从巩固人民民主专政的高度指出,“广大的革命知识分子”与全体工人阶级、全体农民阶级一道,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领导力量和基础力量”。年党中央《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报告》作出知识分子“已经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的科学论断,鲜明标识了知识分子的政治属性,极大激发了广大知识分子“向科学进军”的政治热情和工作积极性。百年来,我们党立志于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千秋伟业,以“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为目标,把党的性质、党的宗旨、党的传统、党的作风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开发和管理使用全过程,从思想上政治上加强人才政治引领政治吸纳,“把他们紧紧团结在党的周围”。特别是党的十九大后,把“着力集聚爱国奉献的各方面优秀人才”纳入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重要内容,进一步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必将有利于进一步巩固和增强党长期执政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

深刻把握了人才的时代性。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主题,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百年来,我们党总是根据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和我国人才发展现状,确立人才工作的基本思路、重点任务和宏观布局。毛泽东同志提出“世间一切事物中,人是第一个可宝贵的”、要实行“任人唯贤的路线”。邓小平同志把建设“一支浩浩荡荡的工人阶级的又红又专的科学技术大军”作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严重任务”。江泽民同志提出“人才是第一资源”的重要论断,大力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胡锦涛同志提出“加强党管人才工作”“坚定不移走人才强国之路”。习近平总书记作出“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到年“建成人才强国”的重要部署,一系列相互继承、相互贯通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赋予了人才工作鲜明的时代内涵和时代特征,标志着我们党对人才工作规律的认识不断跃上新的高度。

深刻把握了人才的实践性。如何引导人才找准专业优势和社会发展的结合点,找准先进知识和我国实际的结合点,使创新创造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是我们党一直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从“知识分子要工农群众化”“把他们组织到抗日和民主的伟大斗争中去,组织到文化运动中去,组织到统一战线的工作中去”到“鼓励引导人才向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流动”,从“为发展生产力、为社会主义事业作出积极贡献”到“把科学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选派85万名科技特派员、43.1万名高校毕业生深入脱贫攻坚一线,.3万名机关企事业单位党员干部下沉疫情防控一线,为决胜脱贫攻坚、打赢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贡献智慧力量。百年来,党始终注重在创新实践中发现人才、培育人才、凝聚人才,激励一批又一批科学家、领军人才、青年才俊和创新团队勇于到条件艰苦的基层、国家建设的一线、项目攻关的前沿,经受锻炼,增长才干,建功立业,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画卷中写下了精彩的人才篇章。

深刻把握了人才的社会性。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追求“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作为知识、技术、管理等要素的载体,人才是社会生产力要素中最为活跃、最为积极的因素。早在年,我们党就专门作出了大量吸收知识分子的决定,提出要“抢夺”知识分子,“抢得慢了就没有了”,并在物资极其匮乏的情况下“不惜重价延聘”,通过有差别的供给制外加专门针对知识分子的稿酬制给予切实的照顾,极大激发了广大人才投身革命的热情。在改革开放新时期,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我们党从统包统配的计划分配转向市场化配置人才资源,健全人才分类评价体系,实行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收入分配政策,促进城乡、区域、行业和不同所有制之间人才协调发展等重要举措,都充分体现了党对人才是“第一资源”“生产力要素”的深刻洞察和运用。

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中研究谋划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工作思路和举措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新的征程上,我们必须坚持大团结大联合,坚持一致性和多样性统一,加强思想政治引领,广泛凝聚共识,广聚天下英才,努力寻求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形成海内外全体中华儿女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生动局面,汇聚起实现民族复兴的磅礴力量”。最大限度把广大人才的报国情怀、奋斗精神、创造活力激发出来,是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因素。

要把人才纳入综合国力重要指标加快建设人才强国。“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从世界发展态势看,应对全球更大范围、更深层次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人才资源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第一资源的特征和作用更加凸显,人才竞争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核心。要主动适应全方位综合国力竞争正在全球展开的趋势,把人才发展设定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定量测算、动态监测和综合评估,作为实施人才重大规划、重大改革、重大政策的重要依据。充分发挥国家发展规划的战略导向作用,以实施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为主要手段,促使各地各部门把人才发展摆在工作布局的关键位置,培养造就一支规模宏大、素质优良、门类齐全、结构合理的高素质人才队伍,以人才优势赢得发展优势、竞争优势。

要根据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确定人才供给侧改革重点。党的十九大关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重大判断,深刻揭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为我们准确把握新时代人才发展的新要求提供了重要依据。要紧密结合“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从国家急迫需要和长远需求出发,提出一批具有标志性、富有前瞻性和创新性的人才项目和举措,汇聚顶尖科学家开展重点战略科学项目协作、加强重大科学问题研究、加大共性科学技术破解。针对人才结构性不足的突出矛盾,特别是重大科研项目、重大工程、重点学科等领域领军人才严重不足,人才培养同生产和创新实践脱节等问题,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及方式方法等方面的改革,努力形成需求牵引人才供给、高质量人才供给引领创造新需求的动态平衡。要以更加开放的思维和举措推进国际人才交流合作,面向世界汇聚一流人才,大力吸引海外高端人才,开发利用好国际国内两种人才资源。要健全完善重点突出、层次分明、覆盖广泛、务实管用的人才体系,创新人才评价、流动和配置机制,既发挥高层次人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关键性作用,又发挥中级、初级人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作用,更好满足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方面日益增长的人才需求。

要在七大发展战略一体推进中找准人才工作的着力点。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乡村振兴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军民融合发展战略,构成一个相互贯通、紧密关联、有机统一的强国战略体系,是实现“十四五”发展目标和年远景目标的重要战略支撑。要建立各项战略的总体设计、整体推进、督促落实的协调机制,坚持人才资源优先开发、人才结构优先调整、人才投资优先保证、人才制度优先创新,加快构建科学规范、开放包容、运行高效的人才发展治理体系,以人才优先发展引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着力打通人才价值与经济转移转化的通道,实现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政策链、资金链的深度融合,最大限度激发各类人才的创新创造活力。加强党对人才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推动七大发展战略重点领域项目、基地、人才、资金的一体化配置,实现各要素相互支撑和有效转化,全面提高人才资源的使用效益。

要以弘扬爱国奉献精神为核心加强人才思想政治引领。爱国奉献是广大人才在长期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铸就的独特精神气质和新时代的价值追求。当前,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频繁,国际思想文化领域斗争深刻复杂,国内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相互叠加,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要把具有强烈的爱国情怀摆在广大人才要求的第一位,做好团结、引领、服务工作,引导他们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继承和发扬好建党精神、科学家精神,自觉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要持续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引导广大人才深刻认识到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从而增强对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的信仰,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增强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新时代的伟大征程上风雨无阻、坚毅前行,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历史宏愿而奋斗!(务国强、林元苍、李开解、严晓琴、丁广鑫)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jbzs/14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