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推进高校科研组织模式变革从何处着力

推进高校科研组织模式变革从何处着力

朱新远

①物理与天文学院学生在实验室进行科学实验

②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学生在实验室进行科学实验

③分析测试中心研究人员进行原子力显微镜分析

④转化医学公共仪器平台分析测试中心饶群力研究员开展X射线衍射分析研究

⑤湖泊富营养治理教师团队在洱海开展科学实验。本文图片均由上海交通大学提供

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科技实力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强弱的重要标志。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教育、科技、人才事业发展。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年8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强高校有组织科研推动高水平自立自强的若干意见》,就推动高校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加强有组织科研,全面加强创新体系建设,着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服务国家科技自立自强作出部署。

上海交通大学积极响应党和国家号召,紧紧围绕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目标定位,主动前瞻布局,创新科研组织模式,加强人才梯队建设,推进体制机制改革,着力破解科研组织“小、散、虚”的问题,系统推进有组织的科研体系探索,逐渐形成具有上海交大特色的有组织科研模式。

以需求与问题为牵引

探索多元化科研组织模式

学校围绕国家各项中长期发展规划中的战略性、长期性、紧迫性科技需求与问题开展研究,创新性探索多元化科研组织模式。学校为切实加强基础研究,夯实科技自立自强根基,构建了基础研究特区模式;以平台建设为抓手,协同多方力量,综合布局交叉研究,构建了集成攻关大平台模式;全面激发学校学者创新活力,全方位多层次为科学家提供良好学术氛围,构建了创新策源模式。

战略导向与自由探索相结合的基础研究特区模式。学校围绕重大科学问题,开展前瞻性、长期性、引领性的交叉科学研究和技术研发,支持和鼓励一批优秀青年科学家“敢啃硬骨头、勇闯无人区”,从而构建了基础研究特区模式。学校启动了“基础研究特区计划”试点,在充分尊重基础研究科学规律的基础上,坚持战略导向与自由探索相结合,发挥学科及人才优势,推进交叉融合,聚焦原始创新,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创新范式。

围绕粒子与核物理、天文与天体物理、量子基础科学等重要基础科学领域,学校大力建设李政道研究所。聚焦分子科学领域的世界科学前沿,学校建设了变革性分子前沿科学中心。为了强化理、工、生命、医学等前沿领域的学科交叉和青年人才培养,学校成立了自然科学研究院。

学校鼓励科学家在这些学术特区中开展多学科交叉,围绕基础重大科学问题,开展持续研究,形成高水平、标志性、有影响力的成果,采用中长期评估代替考核,构筑鼓励探索、宽容失败的学术文化。当前,相关举措已吸引和汇聚了一批优秀青年人才,各特区已逐步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人才和创新高地。

战略需求任务导向的集成攻关大平台模式。聚焦国家战略需求领域的共性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任务,适应大科学时代科技创新范式,学校进行了凝练大科学问题的顶层设计。以创新平台建设为抓手,推进创新要素和政策的统筹布局,推动跨学科、跨领域、跨组织的创新团队建设和高效的资源配置。任务实施前,对重大科技问题解构分工;任务实施中,对问题不断重组优化。全面提升平台与学科协同创新效能,鼓励跨学院、跨学科的人才双聘和联合培养,成果双向认可。

例如,学校以船舶与海洋工程一流学科为核心,深度融合机械、动力、信息、材料等领域优势,依托产业化示范应用,成立了深海重载作业装备集成攻关大平台,与已成立的海洋装备研究院实行“一套人马、两块牌子”,探索独立人事管理、单设资源统筹、任务导向组织、灵活双聘等新机制。对于集成攻关科研团队,学校采取“协议入驻+年度任务+考核激励”的模式进行管理,平台改变学术论文、课题项目等传统学术评价方式,设立使命导向类科研人员考核评价和晋升通道,充分保障团队成员心无旁骛地开展研究工作。

自主培育前瞻布局的创新策源模式。基础研究是整个科学体系的源头,是所有技术问题的总机关,是科技创新的原始驱动力和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基石。作为基础研究的主力军与重大科技突破的生力军,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必须全面提升基础策源和原始创新能力,在更多领域实现从“跟跑”到“领跑”的转变。

近年来,学校积极开展重大科技问题策源,与世界顶尖杂志《科学》合作,面向全球共同发布个科学问题,受到广泛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hbyx/92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