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挥高校基础研究人才培养主力军作用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路线 http://www.xftobacco.com/index.html

作者:单忠德(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基础研究,高度重视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高度重视高水平人才培养。中央政治局专门就加强基础研究进行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走基础研究人才自主培养之路”“发挥高校特别是‘双一流’高校基础研究人才培养主力军作用,加强国家急需高层次人才培养,源源不断地造就规模宏大的基础研究后备力量”。加强基础研究归根结底还是要靠高水平人才。作为基础研究人才培养主力军和重大技术突破的生力军,高校特别是“双一流”高校更应守土有责、守土尽责,牢牢把握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切实肩负起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和人才力量的使命担当,着力强化国家急需高层次人才培养,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加快建设世界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制造强国等强国建设提供坚实的基础研究人才支撑。

强化基础研究人才培养导向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也是高校培养基础研究人才必须回答好的时代课题。高校应始终把牢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切实把思想引领和价值塑造摆在教育教学工作的首位,推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贯穿于基础研究人才培养的全过程,通过深化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形势政策教育和科技道德教育,弘扬新时代科学家精神,发挥学术大师领航作用,推动思政课程、课程思政、日常思政、导学思政有机融合,引导学生深刻认识世界科技发展历程、发展趋势与发展挑战,深刻认识我国科学研究发展现状、面临的问题和发展机遇与优势,深刻认识全面把握加强基础研究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征程中的战略意义、使命责任,激发学生坚持“四个面向”,在基础学科领域深入探索、深耕细研的学术志趣,坚定学生投身基础研究一线、探索重大科学问题、勇攀学术创新高峰的信心和决心。

提升基础研究师资队伍水平

一流大学需要一流师资,一流师资助力开出一流课程、编著一流教材、承担一流项目,培养一流学生。优化顶层设计体系,将基础研究师资队伍建设作为人才强校战略的重中之重,加大支持力度,有组织地凝聚大团队、构筑大平台、勇担大项目、培育大成果,不断发展壮大基础研究科技领军人才、一流创新团队和青年科技人才。深化评价机制改革,完善基础研究人才差异化评价机制和基础研究项目管理机制,构建符合基础研究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的评价体系,建立健全竞争性支持和稳定性支持相结合的人才政策体系,让基础研究人才安心教书、潜心科研、舒心工作。推进教学团队和科研团队交叉融合,抓牢教学能力建设,促进教学科研优势互补、双向赋能,发挥教学名师的示范引领作用,一体化推进基础课程教学队伍梯队建设,健全新时代教师培育机制,引导广大教师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扎扎实实教书育人,争做“四有”好老师、坐住坐稳“冷板凳”。将师资队伍建设作为基础研究人才培养的先导性工程,在新时代人才强校战略的引领下,系统重构准聘长聘和柔性引聘相统一的基础研究人才引育体系,不断深化分层分类、科学精准的人才评价体系,形成由众多院士领衔、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牵引、青年科技人才支撑的基础研究高水平师资,探索建立首席导师、学业导师、学术导师等引领的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导师队伍。

完善基础研究教学资源体系

人才自主培养质量是基础研究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和目标追求,而前瞻的专业体系、创新的培养模式、优质的课程教材则是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和基础前提。坚持“四个面向”,前瞻谋划和系统优化基础研究人才培养的学科专业结构,大力推进传统学科专业的数字化改造,有组织推进战略导向的体系化基础研究、前沿导向的探索性基础研究、市场导向的应用性基础研究,真正破解重大科学问题、实现重大科学突破。创新培养模式,聚焦学生实际需求,积极探索专业培养和课程教学新机制新模式,深入探索书院制模式,推动实施本博贯通和完全学分制,逐步开展荣誉学位、荣誉课程、荣誉学分项目,推进案例式教学、互动式教学、专题式教学、研究型教学,让广大学生愿意听、学得好、有收获。健全保障体系,强化基础研究教材与教学设施建设,加大精品教材与教材研究基地的培育支持力度,有序推进教学空间、学习空间和生活空间的智慧化改造,创设线上线下、课内课外、虚拟与现实相结合的学习环境和机制,提炼形成一批可推广可复制的典型经验和创新做法。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人才培养理念,不断探索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深化推进完全学分制、本博贯通、转专业、必修课程柔性修读等教育教学体制机制改革,设立工科研究试验班、理学试验班、文科试验班、计算机培优班等,探索建立优势大类与拔尖人才协同培养的准书院制模式,形成“通识(学科)基础课程、博雅荣誉课程、特色学科交叉课程、高阶工程实践课程”四位一体的荣誉课程教学体系,构建“大科学、大工程、大人文”为特征的特色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构建基础研究协同育人体系

基础研究是一项覆盖全面、牵涉广泛、各方协同的系统性工程,需要推动国家实验室、国家科研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和科技领军企业资源整合、优势互补、形成合力。而基础研究人才培养也需要开放交叉、密切协同,深入推进科教融汇、产教融合,着力提升拔尖人才培养的国际化水平。促进学科交叉,鼓励和支持基础学科与基础学科、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深度融合,建设跨学科课程体系、组建跨学科教学团队、设立跨学科研究课题、健全跨学科培养机制,为基础研究人才形成“底宽顶尖”的金字塔型知识结构,成为高素质复合型创新人才创造条件。深化融合培养,以全国重点实验室等重大科研平台为依托,推动学生早进课题、早进实验室、早进团队,在创新实践中完善科教融汇体系,密切与科研院所、企业的产学研合作关系,注重从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中提出前沿问题、解决理论问题,建强建好产学研深度融合基地、企业教学实践基地等。拓展国际合作,依托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国际联合实验室等国际交流平台,设立一批基础研究人才国际联合培养专项,深化与世界顶尖大学基础研究课程共建、师资共享、项目共研,拓宽学生国际视野,提升学生国际文化理解能力。坚持开放办学、开放创新、开放合作、开放共赢,坚持教学与科研结合、课程与课题结合、教学团队与科研团队结合,建设一大批以高层次科研平台、高水平科研项目为载体的基础研究人才培养“主题创新区”和“科研训练区”,构建以国际创新港为牵引的产学研深度融合体系,创新探索“企业出题、学生答题”“项目制实习”模式。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突飞猛进,世界已经进入大科学时代,国际科技竞争向基础前沿前移。我们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抢抓时代发展机遇,以更加前瞻的视野、开放的姿态和务实的行动主动应对科学研究范式的深刻变革,突破常规、创新模式,加速加力培养更多国家急需的基础研究拔尖人才和重大原始创新人才,更加积极主动推进有组织人才培养、有组织科技创新、有组织的社会服务,更好推动基础研究高质量发展和重大技术创新突破,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高水平人才培养,为新型工业化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更多的高等教育智慧和人才力量。

来源:学习时报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hbyx/83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