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赛道的教育加速
近日,中国空间站转入常态化运营模式、探月工程和行星探测工程正在全面推进,基于问天实验舱和梦天实验舱发射入轨,辐射中国万千中小学生的中国空间站“天宫课堂”,变得更加精彩。
广西南宁是中国空间站首次太空授课的课堂连线地之一,该市第二中学学生潘奕淘与航天员王亚平、叶光富对话,直观感受中国科技高速发展。“将来我想做一名天文学家,研究天文学。”潘奕淘说。
近年来,广西高度重视中小学校园科普工作,着力培养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全区大中小一体化协同推进科技创新培育工程,深入实施科教兴桂、人才强桂战略,集中优势资源助力青少年科学素质提升,让科技创新“关键变量”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
聚焦学生人才培养,把握学校课堂主阵地
“在一堂物理课上,老师通过一个3D打印南宁大桥模型讲受力分析,其中,模型悬索桥的弧度和制作精准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此后,我自主参加了物理建模活动,并将它作为研究课题。”南宁二中高一学生张驰衡说。
这名学生的成长,映射了广西学校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路径,目前,广西南宁市教育局已打造出36所科技教育示范校。“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要在学校系统化开展科技教育,必须要把它‘课程化’。”南宁二中副校长张展敏说。
广西柳州市十二中建成创客教育研究平台的第一间卡魅实验室,形成了一整套创客实验课程体系。此后,在该基础上又新建木工坊,帮助学生借助设备,把计算机辅助制造技术创造性地引入科技制作中,快速实现自己的想法。
南宁二中将通用技术作为必修课,将科技特色渗透于常规课程构建之中。环节一是对学生进行兴趣培养,在物理、化学等常规课程中,加入与知识点相关的科技应用内容,激发学生的兴趣;环节二是搭建选修课平台,开设开源硬件项目设计、激光与艺术的碰撞等19门选修课程,形成拓展知识型课程、兴趣爱好型课程和志趣特长型课程三个层次;环节三是注重将科学实验融入教学,引导学生在课程体系框架下,独立完成科学探索,最终以实验报告形式呈现。该形式同样应用于学校举办的年度青少年科学调查体验活动,全学科打通提供支持,助力学生自主探究。
“自主探究的方式,给了学生足够的空间去经历科学探索,而我们在这个过程中发现,足够的空间可以激发学生发挥巨大的潜能。”南宁二中高中物理组组长赵少云说,“这里面有一部分学生,会从一个点上开始建模,再到实验室去寻找替代品继续研究。”
这批自主进入实验室寻求答案的学生,又有一小部分会顺势进入拔尖人才培养体系。广西的“八桂青少年英才培养计划”,通过高校、科研院所优质科技教育资源开发开放,建立起高校与中学联合发现和培养青少年科技创新人才有效模式,培养青少年拔尖人才。
教师培训多方发力,立好科技教育风向标
“在科技教育方面,校内课程是主阵地,教师是主动力。”南宁市中小学校外教育活动中心主任王银安说。目前,广西搭建了科研院所、科技工作者与中小学科技教师的交流平台,多次开展广西中小学教师科学营等活动。
南宁市教育局定位“三个聚焦”,通过培训、实践、演练培养科技教师。培训方面,南宁市教育局与南宁市科学技术协会联合开展系列专题培训,组织近百名科技辅导员参加相关学科的校本研究;实践方面,南宁市教育局组织科技辅导员参与到系列科普志愿服务活动;演练方面,组织科技教育相关学科教师参与技能大练兵大比武等,提升教师科学素养。
“作为广西青少年科技中心,我们每年也会结合一些赛事或者实际需要,邀请国内科技方面的专家、高校教授等对全区科技辅导员、学校科学教师进行培训。”广西科技馆党委副书记、副馆长黎明说,从年开始,广西科技馆启动了培养科学教师训练营,每年选拔多名教师到北京走进中国科技馆、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等,零距离感受大国重器。
广西科技馆根据“天宫课堂”品牌延伸活动,公开招募曾经培训过的学校教师等人加入,作为教师志愿者面向公众开展科普讲座。“‘双减’工作启动后,我们开始找一些试点校,结合新课标设计和研发一系列新课程,选拔优秀的教师志愿者去授课,补充部分科技薄弱校的教育资源,助力科技教育全面铺开。”黎明说。
“作为教师,我们希望在提高自身的同时,能带给学生两点影响:一是终身求索自己所喜爱的科学,二是意识到创作是特别有趣的,这是一切发展的根源。希望我们的学科,能融入学生未来的工作和生活,让创新成为一种习惯。”南宁二中教师宋晖说。
建立大中小衔接机制,支撑开展科普实践活动
近日,广西大学农学院讲师、博士唐小付带着憨态可掬的板栗南瓜、小巧饱满的贝贝南瓜,走进广西南宁中小学生的课堂,吸引了众多学生的目光。广西大学农学院教授每年都会走进中小学,开展6至8场农业科普。
年、年,南宁市教育局两次下发通知,引导学校和学生到科技馆、博物馆、科普研学实践教育基地等科普场所开展实践活动,推动馆校衔接。广西壮族自治区科协和广西大学合作,在“两馆一园”(校史馆、科技馆、雕塑园)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开展活动。
桂林理工大学发挥地质科学教育资源优势,利用学校的多平方米地质博物馆的5万余件馆藏实物标本,围绕生命起源与演化、行星地球等主题常设10个展厅,面向学生开放。柳州市东环路小学与柳州市科技馆合作,在校内建立柳州市桥梁博物馆,激发学生科学探索精神。
广西多所中小学打破校园围墙,跟上科技的前沿。年4月,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科学技术协会指导下,南宁市天桃实验学校集团成立科学技术协会,成为广西唯一一家在校内成立的科学技术协会;南宁市星湖小学荣获中国科协年“‘科创筑梦’助力‘双减’科普行动”优秀单位……
在广西,科技基础设施无法覆盖的地区,出现了“流动科技馆”的身影。由南宁市教育局校外中心和科技馆联合派发的“科普大篷车”,开进偏远乡村学校、教育机构,让科普的触角伸向更多、更远的地方。
不久前,南宁市天桃实验学校教育集团的学生结束了一场科普研学之旅。“作为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将科技融入各项教育教学活动中。在这一过程中,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能够拥有更广阔的科学视野,学会用科技解决工作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在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时,多一个方向与选择。”该校校长邹南勇说。
据初步统计,目前,广西学生以线上、线下方式到市科技馆开展活动的学校达70所;学生和家长到市科技馆参观学习12.7万人次,到博物馆参观学习9.3万人次;各科普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开展科普研学活动接待师生31万人次。(本报记者郑亚博欧金昌周仕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