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进入纪录片行业第十个年头,感觉在纪录片这片汪洋大海里,我仍然是站在水边捡拾贝壳的孩童。作为真实影像的一部分,纪录片在题材的选择和表现手法上,有太多的可能,和无限的空间。拍什么,怎么拍,是每一个创作者都会遇到的困惑。当然,如果不想创新,很容易找到参考的模板,照搬就可以了。
纪录片《紫蓬山》拍摄纪实创新,有可能让一个陈旧的题材变得有趣,也更有吸引力。没有谁不想挑战自己,但挑战的代价是要付出更多的精力,要遭受更多的痛苦和折磨。
大多数的文艺作品都离不开讲故事。和电影一样,纪录片想要生动有趣,得到更好的传播,必须以故事为核心。只讲道理有时候难免乏味。
纪录片《紫蓬山》总导演/撰稿于继勇年夏天,在我决定接手拍《紫蓬山》的时候,我第一反应就是这座山不好拍。
纪录片要以影像为主,毋庸讳言,在中国,甚至名山汇集的安徽,紫蓬山只能算是一片名不见经传的小山,没有奇松怪石,没有温泉云海。说实话,想把这座山拍出宏伟的气势是非常困难的。
自然风光这条路走不通,那么,只好往人文历史方向摸索。我坚信,每一片山水,都有它鲜为人知的历史,而历史的背后,一定有人的故事。
纪录片《紫蓬山》总导演/撰稿于继勇我用了近三个月的时间去做案头工作,搜集与紫蓬山有关的历史资料。很可惜,除了《肥西县志》《紫蓬山志》和紫蓬山风景区管委会出版的几本书之外,能看到直接写紫蓬山历史的书并不多。在翻阅《太平天国史》、《捻军》和大量淮军历史后,我逐渐清楚紫蓬山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多团练,李秀成称“勿犯三山”,是因为这里的团练打仗凶猛彪悍。这里“兵匪发捻”交错交织,进行拉锯战,为了自保,村民纷纷办起团练。慢慢地,我把目光聚焦在淮军几个主要将领身上,从他们身上找闪光的故事。就像在河滩里寻找玉石,一点点累积起来的人物故事,和他们身上体现的不服输不屈服的性格特征,让我兴奋不已。
熟悉淮军历史的人都知道,淮军打过内战,也抗击过侵略者,而且一部分人还立下了赫赫战功。虽然在史学界关于淮军的观点有了一些新的动向,在站稳政治立场的前提下,我决定把他们出山前的历史和卸甲归乡后为家乡文化建设方面的内容作为重点。这些故事,也是第一次通过影像的方式进行呈现。
纪录片《紫蓬山》拍摄纪实在查阅紫蓬山顶西庐寺的历史时,发现这座始建于三国时期的寺院有不少生动的故事。三国时期,和张辽、乐进一起驻守合肥的李典,因在山顶建庙,首开紫蓬山的历史。唐朝初年,山顶的庙被皇家赐名为“西庐寺”,及至清朝通元和尚重修西庐寺与合肥市中心的明教寺,以及抗战时期画僧懒悟住持西庐寺,横跨一千八百多年的几个历史事件,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故事板块。
只有历史,也还需要现实生活和故事。淮军没落后,他们的后人生活的怎么样?他们和这座山又有什么故事?顺着这条线索,我找到了刘铭传的玄孙刘学亚,张树屏的后人张小璋,以及张树声的后人合肥张氏四姐妹的弟媳周孝华。这样从历史到现实,从过去到现在,就形成了完整的传承与故事。
纪录片《紫蓬山》拍摄纪实用半个月的时间梳理出第一版故事梗概,在此基础上以西庐寺和淮军摇篮为核心,创作出第一版拍摄台本。
一边拍摄,一边修改台本。创作是一个痛苦的过程,要不断地否定自己,才能继续前进。于今回看第一版台本,和现在呈现出来的故事相去甚远。这也是每个人纪录片创作过程的必然经历。和电影创作不一样,纪录片里的现实人物和生活是不断变化的,要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
纪录片《紫蓬山》拍摄纪实如何把历史故事和现实生活融为一体是非常困难的事情。历史故事比较枯燥,而现实生活又太杂乱。在经费有限的境遇下,把一部纪录片拍得好看,有点“螺蛳壳里做道场”的意味。为了破解这个矛盾,我采用现实人物包裹历史故事的方法,就是以现实人物为线,再推进到现实背后的历史故事,这样能让故事看起来轻松有趣一些。如果说有创新,我想这应该是这部纪录片比较明显的结构方法。
纪录片要有视野,格局要大。如果仅仅局限于紫蓬山,能讲的故事并不多,因为淮军组建后,离开了紫蓬山,很多与紫蓬山有关的故事,都发生在外地。紫蓬山是源,而发散出去的故事,才是重点。于是,我们在全国范围内寻找与紫蓬山有关的故事。我们去台湾、天津、上海、盘锦、苏州、武汉、安庆、铜陵等十几个地方取材拍摄,这样形成大开大合的格局,紫蓬山的故事,也就不仅仅局限于这方圆一百平方公里了。
纪录片《紫蓬山》拍摄纪实紫蓬山讲的不仅仅是紫蓬山,也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段重要的历史,也是一个具有普遍现象的故事。这里有不甘屈服于命运的英雄,也有钟情于故乡山水的游子,也有陶醉于山的都市青年。
历史人物和故事已经久远,有些重要历史事件的发生地,由于年代久远,连遗址都没有了,为了讲这些故事,只好采取了历史再现的手法。这是不得已的办法。但是,整体看来,历史再现部分也为故事的推进增色不少。
在经过数次推翻与重来之后,最后,确定了全片分为五集,分为《出山》、《故园》、《文传》、《丛林》和《乐山》,融历史、自然和文化为一体,既记录了紫蓬山区四季的风光,又首次披露了这里鲜为人知的故事,力争达到有文气、有仙气、有“匪气”,突出一方水土一方人的地域个性。
纪录片《紫蓬山》拍摄纪实十年磨砺,从一个门外汉,算是进了入门槛,有了一些属于自己的经验和感受。经验和教训,都是从一部部片子的实践中得来的。而这些经验也需要不断的创新。因为每次面对的题材都不同,所以,每次面对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也不一样,都需要摸索和借鉴。回想起纪录片《紫蓬山》这两年多的创作时间,实在是一个痛苦和煎熬的过程,有过彻夜难眠,也有过持续半年的焦虑。当所有的问题一一解决时,也是走过黑夜见到黎明的时刻。当积累了两年的素材上了剪辑台,一点点剪辑成了故事,终于在看到成片的时候,就像种庄稼的农民,在收获的时候,可以露出一丝轻松的微笑了。
纪录片《紫蓬山》拍摄纪实生活处处有美,山水处处有故事,需要静下心来去理解与发现,然后找一个恰适而实用的方法,把它呈现出来。
艺无止境,创新永远在路上。世上没有白走的路,走过的每一步都算数。希望在未来的创作过程中,可以少走弯路,可以走得更顺当一些。
五集人文电视纪录片《紫蓬山》
安徽科教频道:3月4日至3月8日
安徽卫视频道:将近期推出
敬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