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家不循规蹈矩,始终处于变化中的人生就是他们创作永不枯竭的源泉。在刚刚开幕的“一带一路”艺术上海国际博览会上,曾因编导科教片和纪录片的夏振亚,携手“唯初雕塑”艺术团队,带着他的新作——“雕塑书法”系列作品再一次“越界”,把自己平面的书法化作雕塑,一笔一画间,激荡出了传统文化中的豪气云天。展览名为“翰墨雕龙”,正是取意自《文心雕龙》中的“雕龙字字,不同凡响。”每一个字,都可以活生生地站立在观者面前。
图说:夏振亚官方图
上世纪八十年代,夏振亚用电影语言,对海派大师们的绘画艺术作了抢救性的记录,拍成一部大型历史文献影片《画苑掇英》。正是与画家们深入、朴实的交往,使夏振亚与各位大师朝夕相处之后在作品上传递出彼此心灵的坐标。
书画同源,但书法是夏振亚的童子功。小时候,夏振亚在家乡严父督促下苦练毛笔字,他的书法雄浑大气,更多地展现出他性格中洒脱、果敢、阳刚的一面。
书法的载体是纸、笔、墨,挥洒于平面,而雕塑是立体的,承载它的是陶土、青铜、钢、玻璃等等,作品站立于空间,接受度的观看,观者的感受全然不同于面对一件书法作品,每转换一个角度,每一个侧面,都会带来不同的感受。
图说:夏振亚“雕塑书法”系列作品官方图
以“云”字为例,“云”既可以理解为“大风起兮云飞扬”里的豪情,也可以理解为“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里的缱绻,还有“去留随意,漫随天边云卷云舒”的散淡……度地观“云”字,就有全景式对“云”的理解。
书法化作雕塑,枯笔的处理成为一个集中讨论之处,“在枯笔处理上,不要弄成电脑的死板雷同网格,更不要弄成小家碧玉的镂空花型!枯笔部分处理得好,是整个雕塑精彩之处,且枯笔部分与实墨字体部分的衔接要自然。”夏振亚千叮咛万嘱咐。其实,电脑科技如此高速发展的今天,一切造型皆可以通过编程设置来解决,但是,艺术与科技的距离就是创作者的温度,是一瞬间情绪灵感迸发、碰撞所带来的不可确定性。浓淡,枯实,在雕塑上的体现经过了一道又一道脱胎换骨的转化,不变的,是艺术家沁入其中的狂放不羁,行云流水。
图说:展览现场官方图
每一个“字”,从字面上看各有其意,既可以拆解开来重新组合,也可以将它们放置在一起,成为一个整体的雕塑作品,这正是中国文字的独特之处。
夏振亚擅长的“夏氏鱼”,是他对自然界生灵的无限怜爱。这条原本跃然纸上的鱼,此番也化作了雕塑,它特有的向上跃起的弧度,使熟悉它的人一眼就认出它的来历。
图说:“夏氏鱼”官方图
不守规矩的夏振亚自有一套“杂交”的创作理念。他认为任何一门艺术都是“杂种”,科教电影也不例外,在艺术上要善于“杂交”,糅百家之长,为“我”所用,融于一体。艺术表现要勇于“破格”,努力创出新的“风格”。他不断越界、反叛,让一个个中国字从纸面站立起来。(新民晚报记者徐翌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