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时期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要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在“十四五”时期,该如何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如何深入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又该如何开篇?围绕这些问题,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专访了全国政协委员、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张占斌。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新发展阶段的“新”体现在哪里?
张占斌:新发展阶段之“新”体现在新基础上。当前,我们已经站在了“十三五”全面收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历史性成就的重要历史起点上。我国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拥有全球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工业体系、强大的生产能力、完善的配套能力,拥有1亿多市场主体和超大规模的内需市场,拥有9亿多劳动力和1.7亿多各类人才,为构建新发展格局奠定了坚实基础。
新发展阶段之“新”体现在新形势上。新形势使我国进入了当前“重要战略机遇期”。从国际形势看,一方面,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但国际形势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世界经济形势更加复杂严峻。从国内形势看,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制度优势显著,治理效能持续提升,经济长期向好。总体来看,我国进入了新发展阶段,国内外环境的深刻变化既带来一系列新的机遇,也带来一系列新的挑战,是危机并存、危中有机、危可转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新发展阶段之“新”体现在新任务上。新任务凸显于“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新发展阶段的任务,主要是指实现“十四五”时期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目标和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带来的一系列新任务。这些发展目标、发展任务,体现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变带来的发展要求,我国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带来的更高水平发展要求,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发展所具有的要素禀赋变化带来的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各领域的发展要求。
新发展阶段之“新”体现在新主题上。在新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这一主题将贯穿“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和全过程。高质量发展是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发展,是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在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如何理解新发展格局?
张占斌:新发展格局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经过深思熟虑后提出的重大发展战略,是“十四五”时期开新局的重大战略举措。党中央在年提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在过去持续探索的基础上,对以往各种政策构想和战略思维所进行的全面提升和综合。新发展格局的理论与新常态理论、新发展理念、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及高质量发展理论一脉相承。
新发展格局不是对过去发展战略的否定,而是在新发展阶段对发展战略的提升和深化。新发展格局是我们党顺应经济发展规律,着眼于发挥我国具有全球最完整且规模最大的工业体系、强大的生产能力、完善的配套能力、超大规模内需市场、投资需求潜力巨大等发展优势,根据我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变化提出的,是对既有发展战略的提升和深化。
新发展格局不是封闭的国内循环,而是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并不意味着不重视对外开放,也不是在对外开放上进行大幅度收缩,也不意味着要挤压或放弃国际大循环,而是在更高水平融入国际经济循环体系的同时,从我国国情出发,遵循大国经济发展规律,以畅通国民经济循环为主构建新发展格局,以国内分工和技术创新的发展推动国际分工和国际技术创新的发展。
构建新发展格局既是一个全局性的战略决策,也是一个着眼长久的战略决策。应当认识到,发展国内大循环,不是要让各地搞区域内循环或产业内循环,而是要促进各个地区、各个产业之间的分工协作和贸易流通,畅通整个国民经济循环,就好像人们讲的要调理好统摄全身阴阳气血的任督二脉。构建新发展格局,是应对中长期问题、重塑我国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国家整体性战略决策,是事关全局的系统性深层次变革,是大国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是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下加速变化的必然选择,而不是应对某个局部、某一问题的被动之举。
构建新发展格局最本质的特征是实现高水平的自立自强。也就是说科学技术的重要性全面上升,我们必须把创新摆在最重要的位置上,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靠自主创新来提升我国的科技含量和产业水平,确保国家产业和经济安全。但是也要注意一讲解决“卡脖子”技术难题,就一哄而起、一哄而上。什么都自己干,搞重复建设,专盯“高大上”项目,不顾客观实际和产业基础,搞成了烂尾项目。这方面过去是有教训的。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十四五”时期,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线是什么?如何贯穿好这条主线?
张占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提出,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这体现了党的十九大关于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科学判断,标志着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和运用均达到新高度。我们要全面理解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的深刻内涵和重大意义,切实增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把高质量发展这一主题贯穿到“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和全过程。
面对新的发展阶段、发展环境和发展条件,“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这对于明确“十四五”时期的发展思路和重点任务,实现开好局、起好步具有重大意义。这里所说的高质量发展不仅仅是讲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也包括方方面面的高质量发展,只有方方面面都能够高质量发展,才有助于经济真正实现高质量发展。“十四五”时期,如何才能实现真正的高质量发展呢?那就必须要按照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新发展理念是一个系统的理论体系,回答了关于发展的目的、动力、方式、路径等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阐明了我们党关于发展的政治立场、价值导向、发展模式、发展道路等重大政治问题,我们必须从根本宗旨上、从问题导向上、从忧患意识上把握新发展理念,推动观念、制度、体制、动力的深刻变革和发展格局、经济体系、经济结构的深刻调整,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战略支撑。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发展任务有哪些?如何划重点?
张占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深入分析了我国发展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展望了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远景目标,明确提出了“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重点任务,提出了新形势下经济什么样的发展、如何发展这个重大问题。
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构建新发展格局。随着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以及外部环境的变化,无论是从可持续发展来看,还是从大国发展优势来看,还是从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目标来看,进一步扩大内需特别是有效促进消费,推动经济供需循环畅通,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成为必然选择和关键举措。这件事情做得好,我们就把自身的比较优势发挥出来了,也就能够掌握发展的主动权,有利于牵引世界资源的配置。在“十四五”时期经济发展要把握好这一原则,把培育完整内需体系作为重点。
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推动经济体系优化升级。实体经济是强国之本。我国从低收入国家变成中等收入国家,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靠的是实体经济,今后要跨越高收入国家门槛也必须依靠实体经济。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推动经济体系优化升级,关键在于科技创新对实体经济发展的支撑,在于促进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的良性互动,在于激发企业家精神和工匠精神。
全面深化改革,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总体看,我国市场体系尚不完善,市场准入与退出渠道还不畅通,市场竞争还不充分,市场竞争无序现象时有发生,部分领域价格尚未理顺,生产要素市场发展相对滞后,要素流动仍受到多方面限制。“十四五”时期,需要全面深化改革,推动更深层次改革,强化产权保护,避免劣币驱除良币,完善市场竞争的基础性制度,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重大任务。当前我们要补齐农业经济发展全局中薄弱环节的短板,不断帮助农民增加收入,缩小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把化解影响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制约因素作为工作重点。
优化国土空间布局,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和新型城镇化。区域协调发展是经济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问题,特别是对于幅员辽阔的中国,解决可能产生的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矛盾和问题,对于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要进一步增强西部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东部率先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与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等重大国家发展战略的协同性。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走以人为本的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
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绿色发展就其要义来讲,是要解决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强调人与自然的生命共同体关系。绿色发展,不是不要发展,而是要与自然相和谐的发展。我们要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完善生态文明领域统筹协调机制,构建生态文明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开拓合作共赢新局面。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的重要经验。我们要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推进贸易创新发展,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要加快形成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主动顺应经济全球化潮流,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更加积极有为地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特别是要加快制度性开放的进程,打造引领中国开放的自贸港自贸区,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我国提出畅通国内大循环,那么,国内大循环的“堵点”或者难点主要有哪些?又该如何打通?
张占斌: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蓬勃兴起,如何充分发挥国内超大规模市场优势,繁荣国内经济、畅通国内大循环,为本国经济发展增添动力,并带动世界经济复苏,既是世界各国面临的重要课题,也是中国在新开局中必须面对的历史环境和重要任务。
畅通国民经济循环体系的血脉,着力打通各环节堵点。国民经济循环体系包括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等环节,畅通内循环必须着力打通国民经济循环体系中各环节的堵点。
在生产环节,要通过科技创新和科技自立自强,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特别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特别是要优化供给结构,改善供给质量,提升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
在分配领域,重点是优化收入分配结构、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培育更多的中等收入群体,建立稳定脱贫的长效机制,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同时也要考虑一些相关的方面的问题,比如金融与实体经济如何更好的结合的问题,也就是说金融更好的服务实体经济的问题。要避免西方国家资本严重逐利,金融寡头、金融垄断带来的结构性难题。我们要从我国实际出发,发展普惠金融,为改善民生作出实实在在的贡献。
在流通领域,重点是建设现代流通体系,以系统的观念来整体考虑建设现代流通体系,统筹海陆空等多种运输方式,协调配合、相互促进,以智能交通改造传统的交通方式,降低整体物流运输成本,建设交通强国。
在消费环节,重点是扩大消费需求,完善消费政策,促进消费升级和释放消费潜力,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全面促进消费。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如何在“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实践中深入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
张占斌:要培育引领发展的强劲动力,构建创新发展体制机制。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加快建设科技强国。
增强整体发展的综合效能,构建协调发展体制机制。坚持实施区域重大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健全区域协调发展体制机制,完善新型城镇化战略,构建高质量发展的国土空间布局和支撑体系。
坚持资源节约和生态保护,构建绿色发展体制机制。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完善生态文明领域统筹协调机制,构建生态文明建设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构建开放发展体制机制。坚持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对外开放,依托我国大市场优势,促进国际合作,实现互利共赢。
促进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构建共享发展体制机制。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马常艳)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