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举行第三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听取讲解和讨论后指出,要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激发青少年好奇心、想象力、探求欲,培育具备科学家潜质、愿意献身科学研究事业的青少年群体。
在全球化、信息化时代,科技在日常生活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各方面所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实现中国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需求越来越迫切。中国正进入科教兴国的新征程,实现这一目标的基础在教育,更具体地说在科学教育。
我认为,中小学科学教育的关键首先在于不误人时。在未成年人成长中亲近自然、好奇好问的关键期和敏感期引导他们热爱科学,探索科学真理,用科学服务人的幸福生活。12岁前正是未成年人对自然感知的敏感期、关键期、最佳期;12岁后的一段时间则是他们对社会问题感知的敏感期、关键期、最佳期。所以,中小学是进行科学教育,引导未成年人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关键阶段。但是长期以来,受唯分数论影响,中小学生缺少亲近自然和了解社会的机会,错过了敏感期、关键期、最佳期,使得原本有科学探索潜质的学生失去了在这方面成长发展的条件,对孩子本人和社会、国家都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中小学科学教育的第二个关键在于以科学的方式开展科学教育。科学教育怎么开展,不能简单理解为加课程、加考试,必须依据人的成长和科学探索的规律,针对当下教育存在的问题,寻求有效的解决方案。基本的方向和原则是尊重儿童对自然与社会好奇的天性,创造条件让他们自主探索。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曾经表示,成为科学的孩子,除了看科学的书,更关键的是“玩科学的把戏,做科学的实验”“科学是从把戏中玩出来的”,这些论述对“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有极为深刻的启示。
中小学科学教育的第三个关键在于消除开展科学教育的关键障碍。当下的学校教师和家长将孩子的时间、空间和学习内容安排得满满的,过于单一标准的考分比拼恰恰是开展科学教育最突出的障碍。只有当孩子的自主性和自主能力不断提升,对他感兴趣的问题探索到新的境界,才有可能是真正跨入了科学的门槛。孩子有自主安排的时间、空间和自主选择的学习内容,对他感兴趣的自然与社会问题进行体验、考察、研究、探索,而在这个过程中,学校和老师要为他创造力所能及的条件。
中小学科学教育的第四个关键在于引导学生过科学的生活,从而使学生爱上科学,而不仅仅把科学当作工具或某个功利的标签。热爱科学体现在乐于实践、善于思考、手脑相长,从好奇心和兴趣出发,感知困难到发现真知,以科学的思维方式和逻辑为人处世,追求科学精神与理想。
尊重孩子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引导他们深入大自然和社会中寻找问题,去行动思考,鼓励他们去探索发现、寻找材料、制作工具,做实际的调查研究,增加他们的直接经验和创造力,在探寻未知的世界中享受学习的快乐与幸福,才是真正有效且可持续的科学教育。
文/储朝晖(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